不算总分注重多维指标 不搞排名但要优胜劣汰
“双一流”,双一流这样评
学生参加北京大学2020年开学典礼。不算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自2016年实施以来,总分注重指标中国首轮“双一流”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建设根据要求,成效“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样评开放竞争、双一流动态调整。不算而如何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引人关注。总分注重指标
近日,建设教育部、成效财政部、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下称《评价办法》),双一流释放出明确信号:“双一流”评价不算总分、不算不搞排名,总分注重指标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的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关注内涵建设
聚焦服务贡献
2017年,中国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即“双一流”建设。首轮“双一流”建设确定建设高校137所、建设学科465个,以5年为一个周期,并从2016年开始实施。
《评价办法》指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
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坚持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是此次“双一流”建设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对此,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表示,一流大学不仅要在可比性指标上表现优异,更要在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
“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经费不是越多越好,论文不是越多越好。高校只有选择内涵式发展才能做出品位来。”邱勇说,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大学要更加关注长远目标,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同时,《评价办法》明确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说,我国目前在诸多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缺失,高校要全面提高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指标,强调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
“推动原始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需要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引导学科凝练发展特色,鼓励原创性研究布局,而不是在学科建设上一味求大求全。”许宁生表示。
采用先进理念
激发内生动力
根据《评价办法》,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为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6个方面,学科建设评价则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4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说,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元性,教育评价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甚至是一道“世界难题”,但也存在不少共识。
“基于这些共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采用了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服务。”翟振元表示。
“从现有国际大学排名体系来看,其指标普遍存在重理工科、轻人文社会学科;重科学研究、轻立德树人;重统一测量、轻分类考察;重国际标准、轻中国特色;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问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说,《评价办法》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树立了正确的评价导向,有助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国标准。
例如,在科学研究评价上,《评价办法》强调要综合考察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以及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的成效。
而在人才培养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方面,《评价办法》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察标准,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倾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表示,《评价办法》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需求布局科研体系,推动科研活动从自由探索的“布朗运动”向需求牵引的“同向协同”转变。
“国防科技建设不同于常规科研,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衡量,更不能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唯一评判,要看高校能否打造出国之重器,是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曹淑敏说。
“‘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不是靠行政发文‘宣布’或学校自我‘宣称’,也不取决于学校规模大小和学科布局结构是否综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说,“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呈现“诊断报告”
强调动态调整
《评价办法》指出,“双一流”成效评价将包括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议,分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视角,考察和呈现高校与学科的建设成效。
翟振元指出,成效评价提出的三个维度是重要的创新点。“这三个维度,犹如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发展的状态,给人以比较清晰的形象。”瞿振元表示。
《评价办法》明确,整体发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成长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发展潜力。
“评价结果不是一个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不计算总分的‘诊断报告’。”翟振元说,这种诊断式的评价能够较好地综合呈现评价结果,引导高校和学科坚持目标导向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谋发展,踏踏实实搞建设。
尽管成效评价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但《评价办法》明确,综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相关部门将减少支持力度。
钟秉林说,“双一流”建设强调动态调整,坚持滚动竞争、优胜劣汰、注重持续改进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避免以往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身份固化和“贴标签”现象。
“一流大学不是一个永恒的称号,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邱勇表示,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持续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图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格局的演变而不断重塑。一流大学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始终保持自强奋进的姿态,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
刘 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