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向讨薪伴随一则总部位于深圳的银行业大型股份制银行员工绩效奖金大幅“打折”的消息,备受关注的降薪银行业薪酬水平再次引起热议。步入史上最低息差时代之后,超半有着“金饭碗”之称的数上市银行业正在普遍大降薪?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分析42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发现,随着经济下行期内风险暴露增加和薪酬追索扣回机制逐步完善,行加薪成银行业“反向讨薪”队伍确实正在拉长。趋势但与经营业绩密切相关的反向讨薪各行薪酬水平呈现出涨跌互现的分化格局,并不存在外界炒作的银行业行业性普遍降薪情况。
当银行业薪酬水平告别“单边上涨”之势,降薪不同机构和岗位从业人员体感不一。超半不同类型银行不同岗位的数上市近10位从业人员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均确认了上述结论。一位股份制银行总行管理层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行加薪成作为经营业绩的趋势“晴雨表”,薪酬涨跌属于市场行为,反向讨薪且不同区域及不同业务部门薪酬多寡均存在差异,完全意义上的“降薪”之说并不成立。一位城商行管理层人士则称,随着净息差持续下行,绩效考核方式趋严下的行业降薪潮近年大概率不会停歇。在此种趋势下,“金融精英”一说将逐步淡出人们视野。
“反向讨薪”队伍拉长
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下称“反向讨薪”)是近年来银行业薪酬体系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具体而言,从业者若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或在职责范围内出现风险损失超常暴露等情形,银行可部分或全部追回相应期限内已向其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尚未发放部分。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42家上市银行2022年和2023年两年年报发现,2023年,披露“反向讨薪”相关数据(包括追索金额总和、追薪人次等)的银行,已由2022年的3家增至7家。相应对应数值也呈现“水涨船高”之势,7400多人次被“追回”1亿多元,同比分别增长157 %和 44 %。
新增披露者为中行、华夏银行、渝农商行和瑞丰银行。其中,前三家对“追索金额”及“追薪人次”两项数据均有披露,而瑞丰银行仅披露其中一项。纵向对比,招行、上海银行和上海农商行连续两年对相关数据均有披露;从信息披露完整度观察,招行较优,连续两年完整披露两项数据。后两家则仅披露“追索金额”一项。2023年,被追回金额最多者为招行(4329万元),其后依次是中行(2275万元)和华夏银行(820万元)。
市场主体对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体现了其对相关制度执行的落地程度。
上述股份行总行管理层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解释称,相关部门曾相继发文进行指导。2021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在其下发的《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规定,追索扣回机制的适用对象范围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及相应岗位的离退休人员,并对追索扣回的触发机制进行指引性描述,涵盖可以追索和应当追索各4种不同情形。此后至今,各银行陆续据此完善了内控制度;2022年,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对相关制度予以强调。
上述人士认为,对金融机构而言,“指导意见”和“通知”更多是方向层面的指引。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厘定“关键岗位”范围,对机制触发项中“重大风险事故”也需要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从这个角度而言,各机构在执行“反向讨薪”制度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操作空间。目前,“反向讨薪”多出现于信贷领域。如,当员工经手项目出现较高不良时,银行会根据风险认定进行相应追责。在此过程中,关于风险责任的认定亦存在一定主观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银行“反向讨薪”意味着其内部风险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正逐步完善。虽然信息披露与是否触发相关机制实施不能画等号,但体现银行机构对相关规定的重视,亦是内控机制完善度的勘测标准之一。但在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7家银行披露相关数据。在监管趋严及经济下行的双重背景下,加入“反向讨薪”的银行数或将持续增加。
瑞丰银行薪酬涨幅最高
在银行业“反向讨薪”渐成趋势的情势下,银行业在普遍降薪吗?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2023年,超半数上市银行人均薪酬较2022年上涨。
在38家数据披露完整的上市银行中,25家银行人均薪酬实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瑞丰银行涨幅最高,约12%;其后依次是青岛银行(8.45%)和张家港行(8.31%)。
而在13家降薪银行中,人均薪酬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者是上海银行(-13.95%)。其后依次为中信银行(-8.65%)和建行(-4.64%)。
从机构类型观察,除建行外,5家国有银行人均薪酬均实现上涨。涨幅最高者是中行(6.68%);股份行和城商行则呈现“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升降互现之势;而在10家上市农商行中,9家披露数据的农商行人均薪酬全线上涨,且平均涨幅高于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
从人均薪酬一项横向对比而言,2023年,人均薪酬超过50万元的上市行有8家,分别为江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其中,城农商行合计占5席,且区位均处于长三角一带。另有3家为股份行,国有行未见踪影。
不同银行薪酬涨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上述涨跌幅排序为基础,并选取涨跌幅最大的瑞丰银行和上海银行为样本进行个案分析发现,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优劣与薪酬涨跌呈正相关。
透过年报关键数据得知,2023年,以绍兴为主阵地的瑞丰银行实现营收及净利润双增的局面,且两项涨幅在上市银行中领先。瑞丰银行总资产及负债同比增幅均超过20%,扩张速度高于行业均值(约11%);净息差为1.73%,虽较2022年收窄,但仍高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同期1.69%的行业均值。此番涨薪后,瑞丰银行人均薪酬水平约37万元,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无锡银行和紫金银行等农商行人均薪酬水平相若。
相比之下,上海银行2023年营收同比降幅约5%,归母净利润涨幅仅1%左右;净息差仅1.34%,远低于普华永道测算的1.77%的上市城农商行均值,亦较1.69%的行业均值存在较大差距;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降幅超20%。与此同时,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21%,高于安永测算的同期上市城商行均值(1.08%)。
两相对比发现,虽然同处长三角地区,但瑞丰银行和上海银行仍因经营策略及实操水平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地利仅是银行业经营倚仗的外因之一。一位银行界资深人士称,上海银行目前营收仍多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对抗逆周期趋势下的“第二增长曲线”尚有欠缺。在利率下行趋势下,营收增长自然受阻。
一位接近上海银行的人士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透露,上海银行降薪一事在行业内已不是秘密。近年来,该行某一线发达城市分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到手年薪较之前大幅缩水,甚至低于年报公布的人均薪酬水平(约43万元)。而光景好的年份,同样职位者到手年薪达百万元以上。
将样本扩大至所有上市银行亦可得出类似结论。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42家上市银行2023年营收增速及人均薪酬增速两项指标发现,多家上市银行此两项指标走势呈现明显正相关走势。另一位银行界资深人士就此认为,区别于其他经营指标,营收直接反映银行业净利息收入、手续费佣金及金融市场投资等主要业务领域的运营能力。薪酬走势与此项指标相呼应体现出各商业银行在制定薪酬标准方面遵循业务导向原则。
多银行下调高管薪酬
在银行业人均薪酬分化之际,备注关注的银行高管薪酬发生了哪些变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数据披露相对完整的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样本调研发现,2023年,12家银行“董事长、监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出现下调。其中,南京银行降幅最大(28.14%),其后依次是民生银行(17.53%)和江苏银行(17.2%)。
在“董事长、监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上涨序列中,广发行幅度最大,约18%。其后依次为交通银行(14.89%)和宁波银行(8.87%)。
上述银行界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表示,除经营业绩外,高管薪酬变化还受到追索扣回和延期支付等因素影响。这两项因素与银行风险管理及资产质量等相关。与此同时,高管薪酬水平调减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落实薪资发放向基层员工倾斜的相关规定的诚意。此外,就整体收入而言,薪酬只是高管获取报酬的形式之一,不少银行高管还持有本行股票。
因此,银行高管薪酬水平受多重因素影响,与营收等业绩指标的正相关性弱于人均薪酬。从2023年整体走势来看,在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中,下调高管薪酬的银行占比较大,这贴合经济下行及监管趋严的时代背景。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近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指出,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风险控制功能。综观历年各不同类型银行高管薪酬情况,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薪酬金额排序上,股份行高管薪酬最高,往后依次是城商行、农商行和大型银行;第二,近年,伴随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大型银行高管薪酬走势与其他三类机构相反,有走高趋势。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型银行在行业分化格局下呈优胜之势。
银行业薪酬仍有优势
银行业薪酬升降有哪些手段?降薪之后的银行薪酬还有竞争力吗?
多位银行业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银行压缩成本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增加业绩考核指标(KPI)、暂停营销外岗位晋升通道、提高风险资产与绩效奖金挂钩系数等,都可以达到压缩成本的目的。事实上,在行业环境不景的情况下,多家银行成本收入比逐年上升。这意味着实现同样的经营目标,银行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测算42家上市银行2021年-2023年成本收入比均值可佐证上述观点。数据显示,2023年底,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超出30%,且仍呈现上升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较低的成本收入比意味着企业有着更好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某股份行一线城市分行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近期关于某银行薪酬“打折”的传闻沸沸扬扬,但业内对此事的反应其实相对平淡。银行业务部门按业绩分配薪酬是惯常做法。业绩好的时候,薪酬给得多;业绩差的时候,薪酬自然缩水。涨跌幅大小反映出各行激励机制激进还是保守。
另有一位股份行总行管理岗负责人称,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经营业绩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下行周期内,银行业营收减少,与之相应的薪酬减少亦属正常。此外,鉴于银行经营的分散性和业务多样化,同一银行不同业务部门或不同分行的薪酬发放也存在差异,单方面“降薪”之说并不成立。
该人士还表示,监管层对金融业薪资结构问题关注已久。财政部于2022年下发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金融企业对一线员工、基层员工的薪资倾斜,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再度强调针对高管及关键岗位的追索扣回机制。其目的就在于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在此政策下,金融企业管理层的薪水或将继续调整,早些年关于“金融精英”的说法或将不再被人提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期调研3家不同银行的基层业务岗员工得知,仅有一家银行对公业务岗薪酬水平出现了20%左右的缩水。该员工表示,基层营销岗的营销费用由总行发放,而营销费用多少与银行整体经营业绩挂钩。营销费用不多,业务难做,拿到手的钱自然就少。
另有2家银行支行员工则表示,降薪倒是没感觉,但业绩考核近年确实越来越“卷”。在行业趋势下,资源挖掘及变现显得愈发重要。
对比其它行业,降薪之后的银行薪酬水平竞争力如何?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金融业平均工资为19.7万元,同比增长13.4%,在一众行业中涨幅最高,也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行业中唯二增速超出10%的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仅次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在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及监管层重视规范财经纪律的背景下,银行业薪酬结构将出现以下两重趋势:基于经营业绩及资产质量等指标考量之上的分化。在行业资源有限而竞争者众的情势下,绩优者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这亦吻合当前各银行加强业绩考核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薪酬发放将进一步向基层员工倾斜。该项做法不但有利于激励银行的业务导向,对整肃行业内风气亦有裨益。